编者按 “中医水平站在前沿,现代医学跟踪得上,管理能力匹配到位,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,探索构建人类最完美的医学。”近些年来,广东省中医院连续多年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、突出的中医药特色优势、全国第一的年门诊量、在患者中间的良好口碑,成为中医院发展的一面“旗帜”,许多方面在全国各类医院中也走在前面。在该院80岁生日前夕,本报特别推出系列报道《广东省中医院80年探索路》,全面梳理广东省中医院发展的道路。
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本,疗效是关键
一位高烧患者被家人送到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。入院时呼吸衰竭、口唇紫绀,经初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、呼吸衰竭。情况危急,该院中医经典临床应用研究基地主任颜芳迅速查看了患者舌苔脉象,与同事商议后决定给患者服用中医经典方剂小青龙汤。
不输液,不打抗生素,能行吗?个别医生心存狐疑,患者家属也忐忑不安。用药后,患者病情趋于好转,次日早上,不仅烧退,而且脱离了呼吸机。这让所有人振奋,颜芳对处方做了调整嘱其继续服汤药,次日患者已能自行洗漱。用纯中医药救治急危重症患者,效果这么好而且迅速,就连颜芳都有些意外。
这只是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的一个病例,类似的“奇迹”经常上演。不仅仅是中医经典科,该院的每一个临床科室都把中医药特色优势放在首位,充分运用中医药综合疗法,给患者最佳诊疗方案,以尽快解除患者痛苦。
年门诊量680万人次,连续17年全国第一,坐拥5家分院,年住院病人数8万人次,手术量达3万台次,病床总数过3000张……发展成如今的阵势,走过80年历程的“南粤杏林第一家”靠的正是中医药特色。
“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,是中医院立院之本!”院长陈达灿说。
通过学习,加快成才,提高中医药自信
很多人到广东省中医院,都会对长达50米的中药房柜台而惊叹。柜台里面调剂员们前后左右齐开工,一袋袋小包装饮片从药斗来到案前,按配方分装后递进抓好的药袋送至柜台,忙而不乱。装好的药包在柜台前一字排开,宛如长城,蔚为壮观。更让人惊叹的是一个数字——日均开出12吨中药饮片!
12吨中药背后是患者对中医药的信任,是医生对中医药的自信。然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广东省中医院如同全国其他中医院一样,中医药特色不突出,有的医生甚至觉得中医药可有可无。
当时刚刚上任院长的吕玉波十分忧虑,“患者来中医院看的就是中医,没有中医药特色,还能叫中医院吗?”他发现,临床大夫对中医药缺乏信心,感觉中医药不如现代医学效果明显。
刚开始通过行政手段要求大家使用中医药,吕玉波发现效果不尽人意,主要是医生的中医药水平不够,疗效不佳。那么要让大家对中医药建立信心,就必须提高医术。而中医药的传统学习方式——拜师,则是快速提高医术的不二法门。
2001年,医院在全国中医医疗系统率先拜师全国名中医,启动“名医工程”,聘请邓铁涛、颜德馨、周仲瑛等30位全国名老中医进院带徒,挑选中青年骨干拜名老中医为师。一批徒弟出师后,马上接着带第二批徒弟,在“集体带、带集体”模式下,已有100多名医生跟随院外大师学习。
杨志敏副院长正是医院第一批跟师受益者,她相继参加了医院组织的“本院名师带徒”、“全国拜师”、“名师共同带徒,弟子集体跟师”等项目。
“原来我们在给病人辨证看病时,只注重病人当下所患的病状,而对于病状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背后存在的因素,例如病人原来的体质、生活方式、地域气候特征等等都考虑得很少,可是跟师颜德馨后,发现老师对前因后果有着非常缜密的分析,每一个细小的变化都不放过。”
“中医治病离不开药,跟诊时我都先学习老师的用药处方规律,讨教用药思路;回来后看他的著作,自己一定要试用这些方子,再通过数据分析找到规律。”随着与邓铁涛、张学文、樊正伦、李可等大师的学习,杨志敏学会了更准确地认识不同疾病的特征特点,以多维的角度去辨证、辨识疾病。她发现,很多原先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,在老师那儿都能解决,给了她很大信心。
如今,杨志敏已经是享誉岭南的名医,作为医院学术带头人,在业内也是知名专家。
此外,医院陆续启动了“育人工程”和“名医工程”。建立起完整的继续教育体系,实行24小时住院医师制和总住院制;借助“朝阳人才”计划、“青年拔尖人才”计划、“领军人才”等个性化培养方式,努力营造“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人才辈出”环境,让年轻医师尽快成长,有了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。
通过学习,全院医生中医临床水平大幅提升,临床应用也更得心应手,所有人都对中医坚定了信心。而医院也相应通过调整奖金分配制度等政策,鼓励大家多用中医药。
- 上一篇:四逆散合旋覆花汤擅治肝胆疾患
- 下一篇:反复感冒 补元气御“贼风”
地址: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光华街120号 联系电话:0871-63613387 电子邮箱:ynszyyxh@qq.com 邮政编码:650000
运营维护:国医在线网络运营发展中心 技术支持:云南岐黄文化传播有限公司
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:滇ICP备17002726号-1